
尋 親
范僑云(古城區(qū))
清晨7點,我坐上從麗江飛往馬來西亞的飛機。我的包里裝著一抔從父親墳頭取下的土,我要帶著這抔土替父親回到他的家鄉(xiāng)古晉,那里有他心心念念、血脈相連的父母、親人。
1937年,日本發(fā)動全面侵華戰(zhàn)爭,800萬南洋華僑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(zhàn)。在祖國急需大批汽車駕駛人員和機修人員時,20歲出頭的父親響應號召,報名加入回國抗戰(zhàn)機工團,成為一名光榮的南僑機工,回到了戰(zhàn)火紛飛的祖國,同行的還有3200多名熱血沸騰的同胞。
回到祖國后,父親一直在滇緬公路建設工地。后來,父親在戰(zhàn)亂中與家人失去聯(lián)系。戰(zhàn)爭結束后,他曾通過僑聯(lián)、僑辦等渠道尋親近20年,卻始終沒有找到親人。彌留之際,昏迷中的父親總是重復念叨著“古晉坡”。最終,父親帶著對父母、親人的無盡思念離開了人世。
父親去世18年后,在林韶華博士的幫助下,我們終于聯(lián)系到了父親在古晉的家人。得知消息的那一刻,我禁不住失聲痛哭。我在第一時間跑到父親的墳頭,把這個消息告訴長眠地下的他,我知道,他等這個消息太久了。我跪在父親的墳前泣不成聲:“爸爸,您一直尋找的親人已經找到了。您聽得到嗎?”墳上的野草隨風擺動,我相信那是父親的回應,他一定是聽到了這個好消息。
飛機降落在古晉機場,我的堂哥、表弟和林韶華博士早已等候在這里。父親的侄兒們熱情接待了我。我們一行來到古晉南市禮堂,參加了“紀念砂拉越華僑機工赴華抗日75周年史料展”。通過展覽上的史料圖片,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南僑機工的愛國壯舉。國難當頭、民族危亡之際,南僑機工拋家舍業(yè)、舍生忘死地投身拯救中華民族危亡的偉大斗爭中。在狹窄泥濘、彎急坡陡、險象叢生的滇緬公路上,南僑機工不顧個人安危,冒著炮火搶運軍用物資、護送遠征軍,組裝、搶修車輛,培訓出一批批駕駛員、修理工,為抗日戰(zhàn)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抗戰(zhàn)中,有1000多名南僑機工戰(zhàn)死沙場或犧牲在車禍中、瘴癘下??箲?zhàn)勝利后,有1000多名南僑機工留在祖國,另有約1000名機工復員返回南洋。
看完展覽,堂弟帶著我往回趕。車子剛出城,一棵棵高大的樹木、一蓬蓬茂盛的熱帶植物、一塊塊清香的草地映入眼簾,離它們很遠才看得到一兩幢房子。堂哥介紹,這里地廣人稀,過去通信、交通都不發(fā)達,去哪里都要靠腳走。

麗江古城。
堂哥帶我去看了祖父初到馬來西亞時工作的地方,還去看了祖輩辛勤耕作過的土地和居住過的房子。我凝神屏息地看完這些,生怕看漏了什么、錯過了什么。
堂哥又帶我到祖父、祖母曾經的家,那是父親一直尋找、思念的地方呀。邁進家門,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墻上掛著的幾張遺像,眼淚瞬間噴涌而出。“爺爺,奶奶,叔叔……”我跪倒在這些遺像前,一遍遍哭喊著。父親的親人們緊緊地抱著我,洶涌的淚水像小溪一樣在我們的臉上流淌。
平靜下來后,長輩們給我講了許多祖輩的故事,讓我對這個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祖父出生在貧窮落后的舊中國,為了生存孤身一人到南洋打拼。最初在華人開辦的金礦公司做工。金礦公司倒閉后,祖父又跟著客家人來到古晉種橡膠。憑借他的勤勞智慧和敢沖敢闖的精神,打拼了幾年后,祖父就有了一片屬于自己的橡膠園。接著,祖父把祖母和子女從廣東老家接過來,從此在古晉扎下了根。
準備好祭品,親人們帶我來到祖父、祖母的墓地。當我一步步靠近墓地,淚水逐漸模糊了雙眼,我撲倒在祖父、祖母墓前的草叢中高聲呼喚他們。
最后,我小心翼翼地拿出從父親墳頭取下的那抔土,緩緩撒在祖父、祖母的墳前,以此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。
父親在世時經常內疚地念叨,說自己沒有對父母盡過一天孝,更沒能給父母養(yǎng)老送終,是個不孝之子。但我想,父親對祖國有著深厚的感情、刻骨的依戀,他是一個心有大愛的人。這種大愛其實也是大孝。
此刻,我只想對父親說:“爸爸,您就留在這兒陪伴父母吧,也許這樣能彌補一些您生前的內疚和遺憾?!?/span>
周圍的樹林被風吹得沙沙作響,我似乎已經感知到:父親終于回到了他的家鄉(xiāng)古晉坡,回到了他的父母身邊。我的心情也隨即釋然。
帶著感動、欣慰和家族給我的溫暖力量,我返回了麗江。我深知,這份濃濃的親情一定會溫暖我、鼓勵我繼續(xù)前行。
圖片由周侃攝。



編輯:白 浩
校對:張小秋
二審:和繼賢
【聲明】如需轉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(fā)布的內容,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(lián)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