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以身作則不沾毒;防溺水的弦要繃緊;孩子考試成績差,不能上來就打罵……云南推行鄉(xiāng)村“家長夜?!保猛黹g或適宜時段為群眾提供優(yōu)質家庭教育服務,探索以家庭“小細胞”打通基層“末梢神經”的新路徑,成為家長愿聽、孩子喜歡、社會認可的品牌活動。
點亮鄉(xiāng)村家庭教育燈塔
云南集邊疆、民族、山區(qū)于一體,農村家長受教育程度低、家庭教育理念陳舊等問題普遍存在。“‘一老一小’事關萬千家庭的福祉,我們以民生為舵,破解鄉(xiāng)村家庭教育難題。”云南省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曾艷說,“通過整合資源,云南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,探索‘家長夜?!拿鲗嵺`品牌項目,點亮鄉(xiāng)村家庭教育燈塔?!?/span>
2024年7月,紅河州紅河縣甲寅鎮(zhèn)龍美村第一期“家長夜?!痹谛聲r代文明實踐站開講,老師將家庭教育理念、法律等知識用哈尼語講出來后,家長眼睛亮了起來?!耙荒甓鄟?,課程內容不斷豐富?!奔滓?zhèn)黨委書記馬文亮說,家長在輕松氛圍中“充電”。

紅河州“家長夜?!狈铡耙焕弦恍 比后w
目前,率先試點的紅河縣累計開展鄉(xiāng)村“家長夜?!?80余場次,5.6萬名家長參與。參與模式從“干部挨家動員”轉變?yōu)椤叭罕姄屩鴣怼?,有時座位不夠,家長就自帶板凳旁聽。紅河州委副書記、宣傳部部長應亥宗說,“家長夜校”聚焦鄉(xiāng)村,從家長抓起,幫助他們形成與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思想觀念、精神面貌,帶動群眾提升綜合素養(yǎng)和社會文明程度。
自今年3月起,云南在全省推廣鄉(xiāng)村“家長夜校”工作。保山市首期“家長夜?!蔽?00余位家長參加,心理學專家講解“做高影響力的父母”通俗生動;大理州彌渡縣以情景劇《別人家的孩子》吸引300多名中小學生家長參加活動……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,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,群眾愿來愛來、聽懂會用的課程。
今年上半年,云南全省開展“家長夜?!庇馇龃?,參加群眾逾10萬人次?!稗r村家長綜合素養(yǎng)和能力得到提升,社會治理和家校合作進一步深化,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共識逐漸深入人心?!痹颇鲜∥麄鞑扛辈块L、省委文明辦主任彭斌說,這一探索為基層治理賦能蓄力,凝聚起鄉(xiāng)村文化振興強勁動力。
探索家庭教育新模式
為營造“家長夜?!遍_班的有利環(huán)境,云南堅持一盤棋統(tǒng)籌,盤活體制內外、線上線下等各類資源,打通壁壘和堵點,解決講授場所、人員、內容和形式等四方面問題。
在哪講。主要依托轄區(qū)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作為教學場所,打造以重點部門和村(社區(qū))為中心的“家長夜?!蔽拿鲗嵺`活動圈?!叭罕娫谀睦铮剐>驮谀睦锱e辦。”應亥宗說,村里小廣場、農家書屋等都成了課堂,方便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聽到老師生動的講解。
誰來講。各州市以縣為單位構建“常備人才+專業(yè)人士”的師資力量體系,組建以教育法律工作者、民警、心理咨詢師等為骨干的縣級師資庫。各鄉(xiāng)鎮(zhèn)用好本土人才,打造鄉(xiāng)鎮(zhèn)級師資庫。紅河縣整合多方力量,組建縣級師資庫105人,志愿者團隊擴展到368人。
講什么。打造“1+4+6+N”課程體系:1個主題是“怎樣做好家長”;4類課程是開設家風家教、未成年人教育、實用技能、文明風尚4大類30門共享課程;盡可能將法律知識、文明習慣等“五個普及”和廉潔文化共6方面內容融入課堂;N種選擇是鼓勵各鄉(xiāng)鎮(zhèn)立足自身現實,選擇課程安排、授課形式、開課頻次。
怎么講。探索“線上+線下”結合的教學模式,利用視頻、音頻等手段,設計角色扮演、情景模擬等環(huán)節(jié),通過互動、體驗等教學方式,增強趣味性。例如,澄江市開設“夜校劇場”,讓家長和孩子通過角色互換演繹家庭溝通困境,增強彼此理解;華寧縣創(chuàng)新云端課堂,繪本教學實現70個家庭線上共學。
推動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 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
目前,云南各地鄉(xiāng)村“家長夜?!贝摬┪镳^、圖書館、農家書屋等陣地資源,構建覆蓋全域的教育網絡。紅河州委書記趙瑞君說,鄉(xiāng)村“家長夜?!笔瞧平忄l(xiāng)村家庭教育痛點,賦能農村家長、家庭成長的具體實踐,也是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落實到社會最小細胞,培育良好家風、淳樸民風的有益探索,為推進邊疆基層治理和鄉(xiāng)村振興提供有效路徑。
架起科學理論與基層群眾連接貫通的橋梁。通過抓陣地、隊伍、內容、形式,“家長夜?!痹谵r村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教育服務模式,是基層群眾開展理論學習宣傳的組織方式,也成為推動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動力加油站,云南借此平臺提高農村群眾綜合素質,培養(yǎng)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農民。
豐富農民群眾的夜間文化生活。今年火把節(jié)前夕,開遠市羊街鄉(xiāng)黑泥地社區(qū)緊扣節(jié)日開展“家長夜校”活動,將民族團結教育宣傳與家校共育深度融合,讓家長和孩子在節(jié)日氛圍中收獲知識與溫暖。“這是建立優(yōu)質公共文化服務直達基層機制,升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實踐。”云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建娥說,云南探索把課堂搬到現場、田間地頭,融入農民豐收節(jié)、村晚、村歌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,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(yōu)質文化服務。
提升農民精神風貌。在西雙版納州勐海鎮(zhèn)的竹樓旁,35名家長和孩子圍坐一堂?!跋簿茢[多少桌合適?”移風易俗知識的彩色轉盤前,有孩子發(fā)問。家長解釋著“簡辦新風尚”,問答間拉近兩代人的距離。云南探索的“家長夜校+文明鄉(xiāng)風建設”具有以文化人、成風化俗的功能,提振農民精神風貌。

來源/新華社客戶端
責編/和潤黃

【聲明】如需轉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(fā)布的內容,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系。